草莓科研服务网——中国专业社科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06|回复: 6

2022-2012年中国省级粮食新质生产力数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6 1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资料名称:2022-2012年中国省级粮食新质生产力数据# w1 Y6 h( p4 T4 _7 s+ V  e$ C) Q
2.测算方式:参考《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李盛竹(2024)老师的研究,。参考已有关于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从生产力三要素展开衡量粮食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驱动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而创新归根结底来自人的因素,即劳动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理念、技能和效率三个层面衡量劳动者个体维度。一是理念层面,高水平的劳动者能从理念和意识上主动创造,激发自身创造和生产的热情,树立创新责任感和荣誉感,为粮食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文化基石。二是技能层面,劳动者的技术与技能应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需求,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技术,教育是帮助劳动者获得所需技能的重要手段。三是效率层面,劳动者水平的直观体现在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解决粮食供给效率不足的问题,也是新质生产力低投入、高产出的表征。从劳动对象的维度来看,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用的物质对象,包括对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管理;通过对劳动对象的优化管理,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是粮食产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以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来衡量。技术进步强调提升粮食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并确保粮食的营养价值;粮食安全指向维护粮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保障粮食自产自给;绿色发展突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粮食新质劳动资料则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无形生产资料,是劳动者实现劳动目的、转化劳动对象为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物质生产资料包括基础设施和粮食新质生产力内涵下的生态理念,用能源消耗予以表示;无形生产资料以核心的科技创新来表示,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的三级指标及其衡量方式则参考已有相关研究如下所示
0 v; [, T9 a5 y2 a3.资料范围:省级数据,包括原始数据、计算代码和最终计算结果,大家可以验证一下确保准确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粮食进出口总额和粮食生产总值的比值、粮食产业企业数、农业植物新品种专利申请数、农业技术创新这些指标鉴于数据可得性未找到
' X$ i( h2 U3 U. C5 k4.参考文献:6 \* f. b# G  u
李盛竹,薛枫,姜金贵.农业数字化对中国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J/OL].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12[2024-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28.F.20240425.1610.002.html.
; R0 f: n5 T9 d5 b, M- f6 ?$ s! ]"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24-5-6 1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资料挺全的,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7 00: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资料挺全的,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7 1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资料真的很不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8 15: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资料真的很不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0 09: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买,期待后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奖励

[详情]

  • * 每天自己主题被回复3次可获得额外5论坛币奖励。
  • * 每天回复他人主题5次可获得额外8论坛币的奖励。
  • * 奖励每天都可领取,一定要多参与论坛讨论哦。
  • * 同一主题的重复回复不计。
    • 爱**** 购买了本资料
    • 温**** 购买了本资料
    • 李**** 购买了本资料
    • 6**** 购买了本资料
    • y**** 购买了本资料

    草莓科研服务网——中国专业社科交流平台 ( 津ICP备202300049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9 07:41 , Processed in 0.099564 second(s), 68 queries .

    Copyright © caomeikeya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